中国古代四大名帖之一,老汝州三宝之一《汝帖》,自宋迄今被称之为“中国碑帖之珍品”。酷爱者众、钻研者多。但笔者发现,所谓“酷爱者”全系酷爱古帖书法之绝妙,所谓“钻研者”多是钻研古人书法之功力。笔者是书法的门外汉,在笔者眼里,《汝帖》所呈现的不仅仅是飘逸潇洒、风流倜傥、刚毅虬劲、凤舞龙跃的书法魅力,更是跳动着的古代历史音符,涌动着的上古历史波澜。一件至今还被人们认定为“神话传说”的三皇五帝史,一件至今还被专家怀疑为“不可思议”的大禹南巡事,在《汝帖》中清晰地载记下来。 一、炎黄联盟 《汝帖》的首篇《皇颉文二十八》,是黄帝时期的史官仓颉,集当时天下众多冲破“结绳记事”的束缚而画符记事者的智慧,创造出中华文字的雏形——鸟迹文。因仓颉造字成功,感天动地,致使“天雨粟、鬼夜哭”。黄帝赐他名为“人中一君”、“君上一人”即“仓”的古体,而老百姓则敬畏他为皇颉。据其它史料记载,他造字记下的文字共3卷,直到隋朝遭火灾焚毁,唯留下二十八个字。这二十八个字直到北宋时期才被书法大家,政治奸雄蔡京破译,但他破译了字,而没有破译出字中的含义。其二十八个字直译便是:“戊乙甲己,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明、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笔者结合其它资料,潜心研究的结果是:“戊己甲乙”是指五行,“戊己”指中土,“甲乙”指东方。当时轩辕氏黄帝在中土有熊(今新郑一带)建都,而神农氏炎帝部族大部分退居在东夷(今山东曲阜)一带,故“戊己”代表皇帝部族,“甲乙”代表炎帝部族。 “居首共友”,指共推黄帝为首,炎帝甘愿辅佐,像朋友一样。 “所止列世”,指双方所做所为世人看的很清楚。 “式气光明”,指他们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从形式方式到精神气质都光明正大,光明耀世。 “左互乂家”,“左”即佐,“乂”平安、安定,相互辅佐、无欺无诈、家国安定。 “受赤水尊”,炎帝即赤帝,炎帝的王权象征是陶制赤水尊,即相当于后世大禹所铸铜鼎。黄帝接受了炎帝献上的“王尊”。 “戈矛斧芾”,戈、矛、斧都是冷兵器时代的主要武器。“芾”本来指古时彩旗上的飘带,引伸为彩旗。上古时兵民不分,重大的庆祝活动、欢庆场面,战士们都高举手中的武器和彩旗大声呐喊。 整篇二十八字文描写的意思是: 在中土立国的黄帝收服了东部九夷的炎帝,建立了炎黄联盟。黄帝为首,炎帝辅助,他们的所作所为给世人做出了榜样,他们所制定的法式和统治国家的理念、精神光明耀世。天下百姓不仅拥戴他们还相互帮助,和平共处。在这种情况下,炎黄二帝举行了盛大的庆祝联盟成立大会。在会上,炎帝将像征王权的赤水尊献给黄帝,在黄帝双手接过来赤水尊的时候,全场欢腾,人们高举手中的武器和彩旗,山呼拥戴。 这篇文章应该是史官仓颉亲自记录下的历史事件。它起码说明和证明了几个上古历史事件,其一、仓颉造字是实。其二、仓颉造字确实是在“仰观日月天象,俯察鸟兽爪迹”而灵感生发所致。其三、炎帝、黄帝确有其伟人。其四、炎帝确实是在黄帝先战后和,威和信感召之下与之结盟的。其五、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说法是成立的,炎黄子孙们不应再对自己的先祖怀疑。 二、夏禹南巡 《汝帖》的第二篇即“夏禹”,十二个字的字义是“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 历史已明确记载,尧舜禹是三位明君,他们的帝位是相互禅让而来的。但轮到大禹正式称帝时已是百岁老人了,登上帝位就考虑如何传位以及传给谁的问题。按照大禹的初衷,自己的帝位是舜禅让的,舜因此受到天下的美誉。自己也要保持禅位让贤的好传统,第一人选是德高望重的皋陶,但皋陶年纪比禹还大,已不可能。他又想到真诚协助他治水的伯益,但是此时一个人等不及了,竟然亲自上门要官,明确说明他要接班称帝,这个人就是花花公子启。他是大禹的儿子,因为大禹治水时与他母亲草草成婚仅四天就奔赴治水工地,常年跋涉于天南地北的江河湖泊,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启幼时禹没空亲自管教,启长大后禹觉得亏欠儿子太多该管不管,启母对启溺爱骄纵把启惯坏了,吃喝嫖赌样样出名。但这样的人反而官瘾大,一心还想坐天下。随着私欲膨胀,他的势力也越来越大,当他向禹提出接位的要求时,禹才忽然明白,这个帝位是非启莫属了。为什么?因为一旦实行禅让让伯益继位,自己去世后,野心勃勃的启必然发动政变抢班夺权,到时必然血流成河,天下大乱,自己落下的罪名更大。但要传位给启,肯定有人不服,尤其南方一些势力较大的诸侯定然串通造反,天下仍然不宁。没办法,只好答应将来传位给启,而自己在传位之前亲自去南巡做诸侯们的工作,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苦衷,拥护自己的决定。 启听了父亲的决定,当然高兴。大禹看着启志满意得的样子,心中的压力更大。临出门南巡之时,再一次掏心掏肺、严肃认真地把启训教了一番。这就是《汝帖》第二篇所记的十二个字。 “出令”:临出门再次训教。“聂子”:即“孽子”,不成器不听话的坏孩子。“星纪”:星辰纲纪,星期年代,指帝位江山。“齐春”:法令齐备人心思齐,如春天般兴旺。“尚”:崇尚。“节化”:节约、节俭、教化。 笔者在《三皇五帝与大洪水》一书中已译出整篇的意思即,大禹临出门再次训诫自己那不成器但野心勃勃的儿子说:(你小子要记着,称帝不是一件小事,更不是一件易事)要想使帝位稳固,江山长久,你必须改掉骄奢淫逸的坏毛病。要崇尚节俭,并以此感化、教化天下人。(否则,即是江山给了你,也坐不稳,保不久)。 大禹南巡说服了众多的诸侯,便在浙江茅山(后称会稽山)召开了上万大小诸侯参加的“奖勤、罚懒”大会,在会前以迟到为名斩杀了不服说教的大诸侯防风氏,为启的继位清除了障碍。从此中华夏后氏家天下开启。 此文也说明或透漏了几个历史事件。其一、大禹治水非空穴来风。其二、禹、启、太康等夏朝家天下是史实。其三、大禹南巡,大会诸侯杀防风氏实有其事。其四、大禹传位于儿子,是情势所迫,无奈之举。 “五四”之前,中国众多的文人才子甚至历史学家,一概否认中华民族的先祖史,他们把商代以前朝代及帝王均指为神话谬传。直到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的出现,才使一部分“我没见着就是没有”的所谓严谨专家承认了“商”的存在,而对“夏”及以前的历史仍然拧脖子不认。后来,二里头等等文化遗址的发现、发掘,专家们不得不羞羞答答地认可了夏朝的存在。但,关于夏朝之前的三皇五帝时代,很多的学者仍持不信服的态度。随着一些春秋战国古墓的发掘,一些记载三皇五帝的古竹简,古丝帛的发现,无疑是对“怀疑而不重视,轻视而不研究”的疑古派们沉痛的鞭笞。再如北宋大观年间(1109年)由汝州知州王寀精心、倾心采集的《汝帖》,其开篇两件作品即证明了炎黄二帝和夏禹的事迹,多少年仍没有让一些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受到启发,实在不能不让笔者这个业余学者感慨和感叹。 汝帖不仅是汝州三宝之一,应是中华民族之瑰宝。因为她“引我们走进三皇五帝之门”。让我们体会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厚重,中华民族古代祖先之伟大。 版权声明1、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并标明本网站网址(http://www.eruzhou.com)。 2、转载或引用本网站中的署名文章,请按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 4、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站内容者,本网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17-11-16
2018-01-15
2018-01-15
2017-11-16
2019-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