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文化,凝聚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 乡贤文化,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近年来,在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了众多当代新乡贤,他们成长于汝州,奉献于汝州,无论是在外发展,还是在汝州工作,都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对汝州的发展给予了莫大的支持。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五一前夕,记者在北京采访中国航天工业部原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马云涛时,这位97岁的副部级汝州乡贤,念念不忘故乡,其桑梓情深,令人感动。 ![]() 1943年 在抗大四分校五期六队任指导员 马云涛,1920年11月出生于我市米庙镇安庄村。当时正处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反对旧礼教、反对迷信,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时代,为他读书上学打开了道路。马云涛的祖父是满清末年的秀才,父亲能双手写字、画画,曾在本乡办小学任校长。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马云涛,自小读的书是三字经、百家姓、二十四孝,灌输的是孝道思想。7岁那年,他被送到县城一小上学。当时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在这种动荡的情况下,他度过了初小生活。“九一八”事变时,他在县城小学读四年级,学校组织学生上街游行,抵制日货,声讨日本鬼子的**,从而激起他的爱国热情,幼小的心灵中有了国家民族的观念。 ![]() 1949年 时任华东军区军事政治大学三总队十五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 1937年7月,初中毕业的马云涛,到开封济汴高中读书。教国文的王老师,曾经当过孙中山的秘书,因对蒋介石的叛变和黑暗的统治不满,于是脱离政治舞台,以教书为生。在国文课上,他常向学生讲抗战形势,他指出,抗战要靠八路军、共产党,要靠青年。随着抗战形势越来越紧,马云涛意识到,一个热血青年不应该苟安偷生,隔绝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因此,他决心脱离学校,离开家庭走向抗日战场。当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积极抗战,特别是平型关大捷,威名扬天下。这促使他要到西北去,那里有共产党、八路军,有延安抗大和陕北公学,是抗日最坚决的地方。 1938年8月,他和另外两名同乡同学,从家乡步行到洛阳乘车去西安。又经过一周的跋山涉水,到达了位于陕西省旬邑县湫坡头镇看花宫村的延安陕北公学分校。陕北公学分校,采用自治、行政、军事形式管理学生,自治组织以学生会统管,行政组织以区、队编排,军事组织按班、排、连、营编制。教学分为高级队和普通队,高级队学制一年,普通队学制四个月。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内容以文化和政治为主,军事次之。课程设置有: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时事演讲。 ![]() 1950年 摄于华东军区军事政治大学,时任三总队十五团副政委。 每天8小时紧张的学习,让马云涛进一步明确了政治方向,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他积极参加课内外活动,先后当上了班长、排长、救亡室主任、经济委员。他热情高涨,不知疲倦地工作,得到了干部群众的赞扬。1938年10月5日,马云涛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面对着党旗,马云涛举起拳头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那一刻,他热泪盈眶。 4个月的学习结束后,陕北公学大部分学员去了山西晋东南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马云涛和他的学友们强烈要求到敌后去。1939年1月4日,马云涛和学友一起,渡过黄河,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越过绵山,到达位于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在这所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摇篮里,马云涛的思想觉悟、政治水平、领导才干不断提升,由一般学员成长为领导干部,并不断被组织安排到不同的重要领导岗位上。1961年他被授予大校军衔,1982年被中央任命为中国航天工业部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1983年中央批准他享受副部级待遇。1986年光荣离休。2004年经中央批准,享受国家机关正部级医疗待遇。 ![]() 1961年 晋升为大校军衔,时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第三设计部政委。 作为战争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作为光荣的缔造者,记者眼前97岁的耄耋老人马云涛,用一口地道的汝州话,说起老汝州的城隍庙、十字街、文庙、风穴寺,说起他的故乡米庙镇安庄,说起他的老家院舍。其思路清晰,一脸安详,让人倍感亲切。马老说:“我离开家乡太久了,可是家乡的一切都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通过阅读家乡寄来的《今日汝州》报,得知汝州这三年发生了巨大进步,如果现在让我回去,我一定认不出汝州城原来的模样了。”记者拿起笔,把汝州新修的道路、新上的大项目、新建的城市设施,画出了一个示意图,一一讲解。马老认真地听着,不住地点头,不住地称好。 当记者说到,汝州市委、市政府把汝州的发展定位为汝瓷文化名城、山水宜居绿城、豫西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确立了建设生态汝州、智慧汝州、健康汝州、文明汝州、幸福汝州的发展目标时,马老面带喜悦地说:“照这样的发展速度,我是真的认不出我的故乡来了!” ![]() ![]() “现在,仅是您的老家米庙镇也早已不是您记忆中的又穷又旧的乡村了!”记者告诉马老,米庙镇拥有“一文、一武”两大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一文”就是戏曲之乡,米庙镇是河南省第二大剧种——河南曲剧成长的摇篮之一,1987年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先进文化中心”,1998年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一武”就是武术之乡,1991年米庙镇被河南省体委命名为“河南省武术之乡”,1993年又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依托“一文、一武”两大民间文化艺术资源,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同心同德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米庙而奋斗着。尤其是当前的农村改革、农业现代化和精品线路打造任务,正如火如荼地有序进行。 记者的介绍让马老对家乡更加心驰神往,他由衷赞叹道:“汝州最好,米庙最美!” ![]() 在米庙镇教育基金会成立大会上,马云涛之子马晓峰(右)展示马云涛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寄语。 由汝州的城乡建设说到汝州的教育事业。可能是由于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导致无法安心读书的原因,马老对教育格外重视。2016年9月,得知故乡米庙镇为鼓励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激励少年儿童、青年才俊志存高远,特成立教育基金会时,他当即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为基金会捐款10万元,并精心书写了一幅书法作品——“不忘初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记者再次提起这件他心系家乡、情注教育的感人义举时,马老说:“兴国必先兴教,治穷必先治愚。家乡的兴旺发达,是在外游子的心愿。家乡养育了我,我有责任、有义务为振兴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助力家乡建设,不忘回报故土,这是一份需要永远牢记的社会责任。马云涛用自己的行动为联系故土、维系乡情的“乡贤文化”作了最好的诠释。 ![]() 2016年5月16日,马云涛委托其子马晓峰(左)为家乡捐赠航天器模型。图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杰接受捐赠。 时已近午,马老风趣又体贴地说:“小老乡、大记者,你忙碌了半天,辛苦了!先吃饭补充点能量吧!”来到餐桌边,马老拉记者坐在他的身旁,指着丰盛的饭菜说:“到家了,就随便些,你想吃啥就吃啥,我可不会让人!”如此家常的话语,让人如沐春风。 ![]() 阅读家乡报纸是马云涛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依照马老平时的作息习惯,饭后小憩即卧床休息。但此时,马老却说:“见老乡不容易,有老乡和我说汝州话我欢喜,多坐会儿,多坐会儿!”于是,在融融的春光里,记者向马老报告着汝州的新鲜事,诸如卫生城市创建、道路改造升级、生态廊道绿化、乡村游园建设等等。马老说:“一座城市就像一个家庭一样,家长很重要。我从《今日汝州》报上刊登的一条条新闻中,看出咱汝州高建军书记对汝州大局的谋划立足长远,这个小伙子有眼光、有水平、有能力!”说着随手从一叠整整齐齐摆放在茶几上的《今日汝州》报中抽出其中的几张,指着标题,给记者解读。 ![]() ![]() 向《今日汝州》报记者解读汝州新闻 马老如此珍爱家乡的报纸,如此细心研读家乡的讯息,如此爱乡深情,令人动容。记者忆起,去年春节前夕,马老曾用蝇头小楷致信市信息中心,对《今日汝州》的办报方向、报纸风格予以肯定和鼓励。在收到马老信件的次日编前会上,市信息中心主任向全体人员宣读了马老来信的内容,编采人员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不遗余力办好《今日汝州》报纸,在“讲好汝州故事,传递好汝州声音”上发挥积极作用。 抚摸着《今日汝州》报纸,马老说:“读《今日汝州》报纸,我读到的是亲切的乡音,她慰我乡情,解我乡愁。”动情的述说,让记者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深切眷恋。 版权声明1、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并标明本网站网址(http://www.eruzhou.com)。 2、转载或引用本网站中的署名文章,请按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 4、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站内容者,本网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17-11-16
2018-01-15
2018-01-15
2017-11-16
2019-04-30
由于近期经常有客户反馈添加我们客服QQ没有反应,如果您在添加我们QQ客服一直没有通过,或者发送的信息一直没有回复,有可能是QQ消息通知吞吐或延迟,建议添加我们的客服微信进行联系。
1. 演示站存在多个插件共用一个演示站的情况,所以在购买前请先确定自己所选择的插件包含的功能,如有不清楚的可与我们联系确认。
2. 演示站部分功能需要登录体验,可自行注册会员账户进行功能体验,或使用我们提供的演示账号:test 密码:test 进行登录体验
3、所有插件以应用中心价格出售,应用中心价格已经包括折扣,所有插件模板一律不议价。
4、如何在使用与体验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唯一联系方式如下,建议添加我们客服微信,QQ经常有收不到消息与通知的情况。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