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汝州生活网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统计信息
汝州生活网 首页 城事

汝州有所走过百年历程的学校,她曾担任校长7年,让我们来看看她的故事…… ...

原作者: 陈凝 来自: 汝州城事 收藏 分享 邀请
 在塔寺建立第一初级小学,后演变为塔寺小学。至今,塔寺小学已走过百年历程。

塔寺小学是汝州城区教育从义塾教育到学堂教育的见证;也是汝州基础教育的缩影。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兼程、春华秋实,塔寺小学走过了初级小学、完全小学、小学“戴帽”中学、5年制小学、6年制小学、教育集团6个发展阶段,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成为汝州市基础教育的一朵“金花”。

在庆祝塔小百年华诞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赤胆忠诚、呕心沥血的“教育人”。他们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勇担筑梦育人使命,薪火相传、砥砺前行,为塔小的辉煌贡献出智慧力量。

世纪风华,弦歌不辍。让我们汲取老一辈“教育人”的奉献精神,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创造教育新辉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


图片

张金凤,女,1935年出生,河南省渑池县人,1952年毕业于渑池短师培训学校,17岁参加教育工作。1964年调至临汝县(今汝州市),先后在东街小学、西街小学、街道中学、塔寺小学工作,躬耕教坛40年。其中1985年7月———1992年7月在塔寺小学担任校长。

1994年3月的一天,我在上班途中遇到一位同学,我俩因为好久未见,就站在路边聊了起来。聊工作,聊生活,聊到校园生活时,她说:张校长去年去世了。啊?我在刹那间惊讶得目瞪口呆!旋即,眼泪夺眶而出。我不知道我是如何与学友告别的,我只记得,我的眼泪怎么擦都擦不尽。行至市标西南处,我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停下自行车,伏在一棵白杨树上的树干上嘤嘤啜泣。

这是真的吗?张校长,那个长着一双笑眯眯的眼睛的张金凤校长,那个慈祥得像母亲一样的张金凤校长,那个仿佛昨天还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讲“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张金凤校长,怎么就“去”了呢?


 2


图片

初识张校长,是在40多年前,那时的我正在备战中考。在一次中考预赛后,校领导召集我们成绩排在前十名的学生,要给我们再加油再鼓劲。我进到教导处后,看见一排凳子已经摆好,只是凳子上有浮尘。我环顾一下,发现门口旁的脸盆架上搭着擦桌子布,就走过去拿起来将凳子一一擦拭干净。没有想到这个小小的举动竟然让坐在办公桌前的张校长夸赞起来。我犹记得,张校长说:看这孩子多勤快!

我常常想,从那时起至今,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境况如何,我发自内心的勤快、爱干净,无不源自张校长这一句话语的表扬、鼓励。

那时的张校长,除了抓教学管理,还担任我们毕业班的政治课。她穿着白色或者是白底加蓝色细条纹的上衣,黑色或者是灰色的裤子,脚上是黑色平绒鞋,方口处露出白色的袜子。她的短发,黑灰相间,总是梳理得一丝不苟。给人的印象是干净、干练、知性、端庄。

毕业班的学生,因为承受着考试压力不由自主地表现得郁郁寡欢。张校长来给我们上课时,总是先用那双笑眯眯的眼睛巡视全班,我们这一群深陷题海的孩子,立马就像是得到了鼓励、信任,连我们自己也觉得,不就是一场考试吗?结局也不一定会那么糟糕嘛!

盛夏时节到来的时候,我们要走进考场了。临进考场前,张校长拍拍我们的肩膀,摸摸我们的脑袋,拉拉我们的双手,叫着我们的名字,给予我们嘱托、安慰、祝福。当我们走出考场时,一眼就看见我们的张校长拿着清凉油、风油精,站在树荫下朝着考场的方向张望。我们跑过去围着她,仿佛是从战场上凯旋的士兵见到了自己的首长。

秋风吹来的时候,我们告别母校,别离校长,走入了高一级学校。再次见到张校长时,是1986年的暑假。那时我已经在河南日报发表了一篇2000多字的小说,另有多篇作文被收录到中学生作文选中,只是体弱多病。一天下午,我在县医院看完病,来到与医院相距不远的塔寺小学看望已经调到这里工作的张校长。在广育路,看见有摊贩卖水果,就买了5个苹果。那时候,还不流行用塑料食品袋,我就把散发着淡淡香味的苹果装在白色的布质书包里。

那时的塔寺小学新校区刚刚建成,教学楼很少,在一间被当作办公室的大教室里,我见到了张校长。看见我,张校长有点吃惊。我说,张校长,我想您了,我来看看您。一边说,一边从书包里掏出散发着清香的苹果。张校长那双笑眯眯的眼睛这一下更是笑成了月牙儿,一边嗔怪我乱花钱,一边给我倒水。

我坐在张校长的身边,给她说着我的“作家梦”。听闻几个月前我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小说,她立即走到窗台前,从案子上放着的报纸堆里寻找5月8日那期刊登我小说的报纸。十分神奇的是,张校长居然找到了那张报纸。她笑逐颜开,翻来覆去地看着、看着。看见有其他老师进来,张校长就给他们介绍:“这可是个小作家呀!”

我要起身告别了,张老师拉着我的手,说啥也不肯让我走。于是就跟着她,来到她干净整洁的家。我记得那晚在张校长家,她给我盛的白米粥,她那个戴着眼镜、秀气的二女儿会勤姐姐给我剥的变蛋。

将近40年过去,可是那白米粥的香糯,变蛋的香醇,虽历经岁月淘洗,依然令我回味不已。而张校长的真诚、体谅更是如春风雨露,滋养我的心田、涵养我的情操,指引我前行的方向。


 3


图片

又何止是我独有这样的感受呢?当年,青年教师安喜兰铭记着张校长的教诲,一步步历练成长,出类拔萃为教坛新秀。当她作为汝州唯一一名选手被选派到北京师范大学接受培训时,张校长安排年长安喜兰20岁的老教师郭玉随同前往,负责陪伴安喜兰。张校长说:“小喜兰从没有出过远门,没有人照顾可不中。”

及至安喜兰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张校长又张罗着给她介绍对象、传授她处友之道、指点她理家之法。安喜兰添宝宝后,张校长找来碎布头,在闲暇之余,用她那灵巧的双手,为孩子做了一条红色背带裤、白色小衬衣。穿上这一套用边角废料拼凑出来的衣裳,“洋气”的小宝宝人见人夸。1993年初春,当安喜兰闻讯去医院看望张校长时,已经被病魔摧残得形容枯槁的张校长,无力地对安喜兰说:“今年孩子的生日,我不能给孩子做衣裳了。”时隔30年,安喜兰说起张校长对她的好,依然泣不成声。

爱在细微中,严在当严处。张校长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细致入微;对他们的教学业务,却是严慈并济。有一次,张校长检查备课本时,发现安喜兰的教案书写潦草。张校长对她说:“喜兰,你这人不枝杈(汝州方言,意为做人做事张扬),你这字咋就这么枝杈呢?”一句话说得安喜兰脸红气喘。打那之后,好好写字成为安喜兰不变的遵循。

让教师把字写好,张校长首先做到写好字。说起张校长的字,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说:“一笔一划都是端正的、刚劲的。”那黑板上的板书,遒劲有力、一泻汪洋。写出这样字体的人,内心却如春天的暖阳,细腻、温和。


4


图片

当年的“小刚军”、后来的汝州市一高书记于刚军细数存留在时光里的往事,一幕幕历历在目,清晰如昨。在那“极左”的年代,才华出众、聪颖睿智的“右派分子”之子于刚军,因为家庭出身而倍受歧视,处处碰壁。是张校长慧眼识英才,顶着压力、力排众议,安排于刚军成为代课教师,并且把自己的小女儿放在于刚军任教的班上。以此消除非议,同时也是给予于刚军最有力的支持。于刚军感恩着这无言的信任,把沉重的压力化作动力,钻研教学,精心磨课,最终用异军突起的优异成绩证明了真才实学。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公办教师、业务副校长、校长,追溯从青春岁月到双鬓染霜,回想39年教育生涯的发轫,有着30年校长岗位历练的塔寺小学校友于刚军感叹:天地有大美,人间遇恩师!

格局与智慧,品行与修养,学识与积淀,让张校长赢得了赞誉。“电风扇呀,是你给了我家欢乐;党呀,是您给了我家幸福。”当年的小学生彭玉玲作文中的这几句,让张校长在批改作文时,用红笔圈画,大加夸赞。

原来,为了提高毕业班孩子们的作文水平,张校长主导孩子们每天一篇作文,体裁既有说明文,也有记叙文,由张校长和语文老师商量命题、共同批改。还规定,孩子们写好作文后不要署名,以此避免老师在批阅打分时的“印象主义”。在写记叙文《我家买了×××》时,小玉玲联想起妈妈刚买的电扇,就有感而发写下了《我家买了电风扇》。结尾处的有感而发,竟然得到张校长的赞许,大大激发了她的写作文兴趣。

彭玉玲说,自己作文水平的明显提高,得益于每天一文的锻炼积累,而参加工作后写作兴趣的养成、写作能力的提升,也与当年张校长的鼓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校长的教育智慧,如金秋的丹桂,细碎馥郁,沁人心脾。彭玉玲还忆起一件往事,她记得当年塔寺小学刚搬入新校区后,校园还比较“荒凉”。张校长发动全体师生自己动手,绿化、美化校园环境。于是师生们都在自家种花,当枝繁叶茂时,再把花搬到学校。彭玉玲在妈妈的帮助下,将月季剪枝、插土,直到抽出新芽,小玉玲才把花盆搬到学校。每天放学后,张校长手持绿色喷壶,不厌其烦地为花花草草浇水培护,那认真的样子成了地地道道的园丁。


 5


图片

威自和中来,无言品自高。手执书卷、追逐梦想、播撒温暖、情怀师生,张校长站在那里就是一道景致,所到之处就是一团气场。如同云彩绚烂了天空,好似花朵缤纷了世界,张校长用她人格的光芒灵动了塔寺小学的发展史。

诗人说:花的事业是芬芳的,果的事业是甜蜜的,叶的事业是谦逊的。那么老师呢?她不仅要给予叶绿荫的营养,更要为花的芬芳、果的甜蜜而默默奉献,所以教师是根的事业。我们挚爱的张金凤校长,她犹如一条依偎着爱意深沉的大地的树根,在清澈的鸟鸣里,在时光的荏苒里,在无声的岁月里,永恒成风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粉丝2 阅读34 回复0
上一篇:
一起去大峪,感受汝州金秋的魅力吧!发布时间:2023-10-24
下一篇:
汝州这一项目被调入2023年省重点建设项目发布时间: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