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汝州生活网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统计信息
汝州生活网 首页 城事

汝州**40年:从报考5880人录取36人,到报考6850人录取……

谈及**,不得不提及一个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
1977年7月,邓小平同志复出,分管文教工作;8月,在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果断决策,恢复了中断10年之久的**制度,**的大门重新打开。无数个体命运和家国民族命运由此而改变,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科技发展的春天。谈及**,也不得不提及一个年份,那就是1978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要拐点,也是**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春天,27万新生经历了1977年冬天的激烈竞争,以4.7%的录取率从570多万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恢复**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秋天,62.7万新生从1180万考生中搏杀而出,怀揣希望和梦想迈进了大学的殿堂。这一年,高校迎来了两届大学新生,这是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特例,更蕴含着“文革”十年后百废待举的共和国对人才的迫切渴求。

▲汝州考区市一**点(资料图)是年,我在临汝县五七大学(原临汝县高中)上学,目睹了当时的激情画面,亲身见证了那段难忘的岁月。恢复**政策突然出台并迅速招生,大家都毫无心理准备,引起了知识分子、年轻学生的极大震动。广大工人、在职干部、下乡知青、回乡知青、复员军人、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应届高中毕业生像干旱的禾苗遇到了甘霖,以饱满的精神、百倍的努力全身心地投入备考。他们找回昔日的旧课本,买来铅印或刻印的复习资料,夜以继日地进行读写、演算——读书人的春天来了。
▲ 1996年7月9日訾新建市长和教育局李聚合主任同一高主考张克信巡视考场(资料图)临汝五七大学,临汝县城关高中的教室、礼堂、校园,不论白天、夜晚,时常都安排有名师讲大课、讲辅导课。“文革”十年,老师们戴了十年的“臭老九”帽子,当党和国家拨乱反正、摘掉帽子后,他们从十年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迸发出了巨大的激情和力量。一群中老年教师青春焕发,不计任何报酬,自觉预约讲课时间,义务为青年学子讲课。讲课时连茶水也顾不上喝,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他们恨不得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一下子全部装进学生的脑袋。辅导数学、物理、化学老师们的口袋里、抽屉中经常有一些学生求解的难题。五七大学的校园里,每次讲辅导课,黑压压一片,好多学生都是立着听讲、站着记录;城关高中的礼堂里没有凳子,有的搬来土坯坐,有的坐在砖头上,有的坐在木头柱上,有的放张报纸席地而坐。虽然条件差,但都在安静听讲,没人来回走动,没人迟到旷课。那种求知的欲望,求知的眼神,求知的力量,求知的心情,动人、感人。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简直无法想象那种激动人心的画面,无法体会那种劲头。今天讲来一定也会有不少人质疑。
▲ 监考培训会在汝州市宾馆三楼大厅举行(资料图)据有关资料介绍,由于当时印刷试卷的纸张缺乏,高层决定直接把印刷毛选五卷用纸借用过来。当年,河南考区共有70余万人报考,共录取8224名,录取率不到1.2%,录取工作持续到1978年2月底完成。当年,也是汝州考区历史上考点最多的一年,除在临汝县城区部分中学设考点外,14个公社高中全部设有考点,县里统一派主考,统一派车接送考卷。全县共报考5880人,实考5777人,录取36人,录取率0.623%。当年,在偏僻的农村乡下,在临汝县城区,考上大学的学子们都成了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的荣耀,父母、亲朋、乡邻都会引以为豪、引以为荣。比如,1979、1980年大峪高中的陈兆祥、杨俊昌分别考上华中工学院和河南大学时,在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大峪地区妇孺皆知,成了当地学生的榜样和家长教育孩子的范例。

刚恢复**的前几年,上大学是很多高中学生的一个梦想,**之难,难于上青天,汝州每年录取的考生不超过两位数字。临汝县是一个人口大县,参加**的人数较多,但录取的数额又相对较少。那时在洛阳地区排名总在偃师、孟津县之后。即便到了1982年,**录取人数才达到183人。当时,临汝县教育局的领导在洛阳行署高招会议上,壮着胆表态第二年的目标要突破200人大关。从1984年起,每年录取人数一般增加10到20多人,直到**才有了较大的突破,全县各科报考人数1983人,录取302人,录取绝对数首次突破300人大关,以后呈逐年递增态势(如上表)。1993年之前的大学生,毕业后多分配回原籍工作。汝州学子多数分配归来建设家乡、回报家乡,也有一些周边县(市)毕业生分配到我市工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地的大学生有些留下来了,有些为照顾家庭想方设法调回原籍,一度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使汝州的经济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困扰。扎根汝州的大学生们,有的进入政府机关成为领导干部,有的成为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厂长、经理,有的做了教师、当了医生。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不管在哪条战线,都成为当时推动汝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汝州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
▲ 1996年7月6日下午市一**点考生认考场(资料图)40年来,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异军突起,砥砺前行,飞速发展。从1993年提出的“211工程”,到1998年的“985工程”,再到2015年提出的“双一流”建设,中国高校教育质量赶上或超越了世界一流大学;从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到2001年放开高校招生年龄限制,再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突破4%,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等教育真正成为每个公民都能公平享受的社会公益平台。40年,**制度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不再有“千军万马同挤独木桥”的无奈,再也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上大学不再是痴人说梦,也不再有“难于上青天”感慨。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管社会怎样发展,**制度永远是国家选拔人才、重用人才、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途径,是青年学子施展才华、公平竞争的平台。一代代莘莘学子,一个个工农子弟,通过**,改变个人命运、家庭命运,获取精彩的人生,实现理想抱负和自我价值,为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粉丝2 阅读247 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