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在我儿童时期,耳闻街坊郭平新、武章有、武四有在县建筑公司工作时,曾参加“赴蒙援建”工作。带回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我国非常稀缺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令人羡慕不已。近来与当年参加过援建工作的老同志闲聊,才知道在上世纪的五十年末,我市有35名建筑工人,出国参加为期三年的援建蒙古国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他们也已到耄耋之年,但谈到当年援建时的往事,仍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我根据他们的回忆,整理成文,纪念此事。 ![]() 蒙古是草原游牧民族,没有建房定居的习惯,蒙古国独立后,在进行国家基本建设时十分缺乏产业建筑工人。为帮助兄弟国家的基本建设,党中央从全国的国营建筑单位抽调精干的建筑工人前往蒙古国帮助建设,当时临汝县建筑公司是洛阳地区的国营单位,省援外活动就把临汝县作为重点援外县。 1959年4月22日,上级将援蒙任务下达到临汝县,县建筑公司十分重视,召开会议进行传达,动员报名。广大职工表现出极高的政治觉悟和革命热情,纷纷报名要求参加援建工作。申请书和决心书似雪花般飞向公司党支部。公司领导根据上级对援工的政治条件和技术要求,反复研究,精心挑选,于6月22日确定技术在三级工以上,政治可靠的木工11人,瓦工24人,共计35人为外援工人。这35名技术工人大部分没有出过远门,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知道蒙古国有多远,对蒙古民族的习惯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更是一无所知。更不敢告诉家人,怕家人阻挠和牵挂,只说出去干活,时间不长就回来。6月25日赴蒙援建的人员集中在县委招待所,进行三天的学习培训,确定由县劳动科耿新安带队。6月29日县领导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然后乘车到洛阳。6月30日,援工乘火车到郑州,同三门峡、南阳及省交通厅的援工汇在一起又进行了培训,学习了援外政策和蒙古民族习惯、注意事项等,更换了服装,领取了护照。期间又参观了省会建设,观看了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戏剧表演。三天后援工们从郑州乘火车出发,经北京、张家口、二连浩特到蒙古的托门乌德,于同年的7月8日到达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同日中国驻蒙古大使馆谢姓官员给援工们开了会,讲了蒙古国的风俗民情及宗教信仰、注意事项等。然后分配了工作,并和大家一起吃了饭。 在蒙古国,我县的11名木工分配到莫冷省依古乌兰县,主要任务是农机修配厂及附属配套工程,24名瓦工分在莫冷省省会,主要任务是莫冷省面粉厂及附属配套工程建设。 我县的援工,在家安排党员冯中水为木工领队,党员耿留柱为瓦工领队。但到蒙古国后,同山东济南的援工分在一起,山东济南的援工建有党支部,冯中水和耿留柱临时编入他们的党支部过组织生活。援工也纳入他们的团队接受领导。 蒙古国的冬天非常冷,是不能干活的,这是蒙古国的规定。但我们的援工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从事这项工作。干不成室外的,就干室内的,他们用草将门窗堵实,在室内燃起大火,既取暖又照明。取冰块化成水搅拌水泥,粉刷墙壁,一直不间断地工作,这种精神使蒙方深受感动。 在施工工地,我们援工全部是技术工人,蒙古人员都不会做匠活,只能做徒弟,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工程技术人员都是苏联人,对质量要求很严,初到时他们见我们用铁泥抹粉刷墙壁十分不解,对我们的施工质量十分挑剔,近似苛刻。原来,他们粉墙是先用小铲将水泥甩在墙上,然后抹平。时间一长,他们发现我们的方法比他们的方法效率高,质量好,也学会了我们的方法,而且直伸大拇指称赞我们的方法好、快。木工在那里基本上是做门窗,都是大活,有电锯、电刨子等,都是机械化。这在当时我们是没有的,参加援建,使他们提前学会了使用机器。 我们和蒙古人、苏联人在一起工作非常有趣,也很和谐。蒙古人对我们带去的烟袋、工具以及服装,甚至衣服上的纽扣都感到十分稀奇。苏联人爱喝酒、喜耍闹,见面时,我们也和他们开玩笑,喊他们“大舅子”,他们以为是和他们打招呼,便点头称是,他们向我们打招呼,也喊“大舅子”。虽然语言不通,时间一长,他们也知道是骂人的,但毫不忌讳,也学会一些简单汉语,且是汝州方言。 当时的援建,有全援建和半援建之分。全援建是中方无代价出资出人,在他们之前的东北几省去的援建都属于全援建。我们属半援建,援工所在单位不发工资,只保留公职,发出差补助费,蒙方发工资,所以援工的收入要比在家高的多。但是援工在蒙古发的工资很难寄回来,即使寄回来,也不好兑换成人民币。因此,三年援建结束时,就买成高档物品带回来了。 三年的赴蒙援建工作,使他们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困难,首先是饮食上的困难。蒙古人饮食以牛羊肉为主,粮食为辅,没有蔬菜、调味品,只有食盐,牛羊肉吃的人上火发燥。其次是语言交流上的困难。援工生病去医院看病,因语言不通,理解有误,错把外用药当成内服药,险些酿成大祸,幸亏抢救及时,才保住了性命。第三是气候不适应。蒙古的夏天特别热,蚊子多,个头大,咬到的不及时处理极易形成疮。冬天又特别冷,一般都在摄氏零下20-30度,赤手开门,能冻在铁门把上。第四是穿衣难,蒙古人习惯穿袍子,市场上不供应我们穿的衣服,援工们的衣服破烂后,穿衣服成了问题,无奈之下,只好将自己随身带的衣服自行缝补。 1962年5月,援工们完成了三年的赴蒙援建工作,全部回国。在援建中,他们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又给祖国和单位争得了荣誉。为表彰他们的功绩,上级将其中较为年轻的5位同志分配到冶金部第七建设公司(贵州省遵义市)工作,24位同志回原单位工作,6名同志回乡务农。 多年来,汝州市建筑公司(临汝县)因当年的赴蒙援疆而名闻遐迩,被誉为优秀援外企业,在企业的进档升级、资质认证等各项工作中因其特殊贡献而一路“绿灯”。 今天,距当年“赴蒙援疆”已近60年,当年的援工大多已做古,健在的援工有个共同的愿望,想在有生之年再到当年在蒙古工作的地方去看一看,走一走,回忆一下当年。 几十年来,当年的援工为追忆过去,曾举办过两次大聚会。1999年是援蒙四十周年,他们自筹经费,组织庆典,市建筑公司到场祝贺,并合影留念,汝州市电视台、广播电台进行过专题报道。2009年是赴蒙援建五十周年纪念日,他们又一次聚会,6月25日健在的当年援工重聚一起,汝州市城建局、市建筑公司到会祝贺,汝州电视台、报社都进行了跟踪报道。 (根据当年援工冀黑娃、黄治国、王麦德、武四有、冯中水等人口述整理) 附:当年援工人员名单 (作者单位:汝州市人民政府 汝州市档案局) 附:当年援工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1、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并标明本网站网址(http://www.eruzhou.com)。 2、转载或引用本网站中的署名文章,请按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 4、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站内容者,本网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17-11-16
2018-01-15
2018-01-15
2017-11-16
2019-04-30
由于近期经常有客户反馈添加我们客服QQ没有反应,如果您在添加我们QQ客服一直没有通过,或者发送的信息一直没有回复,有可能是QQ消息通知吞吐或延迟,建议添加我们的客服微信进行联系。
1. 演示站存在多个插件共用一个演示站的情况,所以在购买前请先确定自己所选择的插件包含的功能,如有不清楚的可与我们联系确认。
2. 演示站部分功能需要登录体验,可自行注册会员账户进行功能体验,或使用我们提供的演示账号:test 密码:test 进行登录体验
3、所有插件以应用中心价格出售,应用中心价格已经包括折扣,所有插件模板一律不议价。
4、如何在使用与体验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唯一联系方式如下,建议添加我们客服微信,QQ经常有收不到消息与通知的情况。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