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拿数据线线材,一手拿金属片,在一台电子焊接机前,44岁的石晓燕目不转睛地操作着,几秒钟后,一根标准的连接线做成了。在大峪镇范庄村的特色加工业扶贫车间,还有十几位村民在干着与石晓燕一样的活。 “以前农闲时候没事,也不知道要干啥,扶贫车间建成招工,我在家门口也能上班了。”石晓燕说,两个孩子上学需要钱,她曾经在城里打工,用自己的收入供养全家,除去租房等开销,一年到头没余下几个钱,勉强能维持生活,贫困帽照样戴着。 范庄村的扶贫后盾单位是市统计局,自从知道村里规划建设特色加工业扶贫车间,统计局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就当起了牵线搭桥的“红娘”,主动与一些企业进行了接洽。“村里贫困人口多,留守妇女多,一方面企业要招工,一方面留守妇女没有工作,扶贫车间开工能一次解决这两件事就最好。”驻村工作队队长孙勇说,考虑到村民的实际情况,劳动强度低并且时间灵活的手工业加工企业是较为不错的选择,并且不能造成环境污染。结合这些条件与多家公司洽谈后,今年年初,河南绿捷汽车用品有限公司和河南康美电子加工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嫁”到了范庄村扶贫车间。 入驻车间的企业分别与贫困户签订了分红协议,并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签订用工协议,实现稳定增收的同时带动贫困户上岗就业。“一天赚八九十元不成问题,早上浇了菜地再来上班都不耽误,既能照顾家庭,又有一份收入。”一位女工乐呵呵地说。让不方便外出务工工的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由企业负责提供原材料、进行技术指导以及回收产品,贫困户经过培训后,在车间主要承担数据线材焊接、成品包装等业务,这种亦工亦农的用工形式,很受大家的欢迎。 村民刘凤英虽然操作不熟练,焊接得慢一些,但她并不着急。“钱可以少赚一点,活要做仔细了。”比起远在南方打工的儿子,她的这点工资并不起眼,但弹性工作制让工作不算太累,到吃饭的点,她还可以回家做饭,最重要的是 她可以按时接送上学的孙女。 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参与体面劳动,未来怎样让大家的收入更多一点,扶贫工作队也有打算,村里与企业的合作过了磨合期,双方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洽谈利润更高的业务合作,吸纳更多的贫困村民进车间。 版权声明1、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并标明本网站网址(http://www.eruzhou.com)。 2、转载或引用本网站中的署名文章,请按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 4、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站内容者,本网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17-11-16
2018-01-15
2018-01-15
2017-11-16
2019-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