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汝州生活网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统计信息
汝州生活网 首页 城事

他曾是报道毛主席政务活动记者,接受《今日汝州》专访,说……

“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五种精神。一要有责任心,要干一行爱一行做好一行;二要业务上精益求精;三要不怕吃苦,要顶得住各种工作压力;四要严守党的新闻宣传纪律,要把注重新闻价值与严守党的新闻宣传纪律紧密结合起来;五要有克服一切困难和挫折的思想准备和素质。”5月2日,从事新闻工作45载的中央电视台新闻制作组原党委书记张敬邦在接受《今日汝州》记者独家专访时,用自己长期的新闻实践感悟勉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新闻工作者。


张敬邦,在1956年9月15日党的八大召开时进入党的八大会议报道组,负责摄像灯光技术处理工作,先后随同采访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类政务活动。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高级灯光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灯光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央电视台老年摄影协会会长,在工作和生活中相机不离身,作品经常发表于报纸杂志,获得诸多奖项,比较见长于风土人情及夜景的拍摄。

今年已经82岁的张敬邦1955年底进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该厂的前身是成立于1938年的延安电影团,自1953年建厂起,它就以纪录影片的方式记录着共和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张敬邦专业的摄影灯光处理技术加上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很快赢得了厂领导的器重。党的八大召开时,张敬邦直接进入了会议报道组。


在随同采访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类政务活动的时候,伟人的言谈举止深深地影响着张敬邦。“毛主席接见外宾时穿皮鞋,回到家就改穿布鞋;刘少奇主席在家门口自己动手缝衣服;周总理去理发时自己掏钱;邓颖超参加党的八大时,自己带头掏钱买茶叶泡茶。这些老一辈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勤俭节约、从不搞特殊化,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时刻鞭策着我们的新闻报道工作。”


在张敬邦的心目中,周恩来总理对身边的工作人员非常体贴照顾,尤其是对参与采访报道的新闻记者团队。“有一次,周总理看到宴会活动时记者们都在后面站着很辛苦,就特意嘱托会务组为记者们准备一桌记者席,让我们拍摄完后可以就近快速用餐。”


毛泽东晚年时患有白内障,周恩来总理亲自把关过问采访报道过程中的灯光处理细节。作为中央电视台时政组的灯光师,张敬邦更是被严格要求。“正常拍摄的灯光根本不行,打出来的灯光,既要能满足摄像需要,又不能刺激到毛主席的眼睛,这对我是个艰巨的考验。我仔细揣摩,根据不同的场合,要在几十秒内迅速做出灯光的位置搭配。”


跟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不仅要严守党的新闻宣传纪律,而且还要出色完成各项采访报道。1995年5月9日,张敬邦随同采访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赴莫斯科卫国战争纪念馆揭幕式并出席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当时俄罗斯方面只给咱们中国的新闻记者发了3张采访证,连新华社的记者都没有拿到采访证,急得团团转。看到这种情况后,我把自己的证件借给他们,让他们上主席台拍摄领导人的近照,才给他们解了围。到国外采访,我们所有随同领导人出访的工作人员都会自然融合到一起,紧密配合,圆满完成采访报道任务。”


“采访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政务活动,一般要求记者进去只有3分钟的拍摄时间,灯光处理必须在十几秒内调整到位,为拍摄赢得宝贵的时间。这要求我必须业务熟练、脑子反应迅速,来不得半点的磨蹭,灯光处理必须快、准、稳、匀。”


“跟随领导人出席政务活动,外表看着很光鲜,其实干起来很累很辛苦。特别是领导人出访,每天的活动安排得满满的,我们记者必须提前一两个小时到达现场等候拍摄,尤其是中间换场更需要马不停蹄往前赶,所以在我们随身携带的包里经常准备有西红柿、面包、黄瓜等食品,作为误餐时补充体力。”


45年的新闻工作历程,张敬邦随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过70余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布五大洲。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使得他养成了机不离身的习惯,特别喜欢摄影的他在工作内外拍摄了许多新闻图片等各类图片。2001年退休后,更是痴迷于相机拍摄。“1956年3月我通过一个朋友花了25元,购买了一台苏联产的基辅相机,1976年又购买了理光相机,随着时代的发展前前后后换了5台相机,为的是能拍出更美的图片。几年前北京下了一场大雪,早晨9点儿子陪着我去北海公园拍雪景,一直拍到下午3点多,七八个小时连腿疼也忘了,儿子都感到很惊奇。”


目前,老人正忙着整理出版自己的摄影集《影像记忆——风采生活》。“这个摄影集分3部分,里面有40多张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有40多年拍摄的各种人物、生活场景的前后对比图片,我想用图片记录新中国的伟大变迁。已经筹备了3年了,马上要出版了。”满头银发的张敬邦乐呵呵地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粉丝2 阅读271 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