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统计信息
城事

体验“死亡”!学生全部躺倒在地,播放哀乐…不少学生留下眼泪

当生命的计时器停止摆动,

当死亡悄然降临……

这一刻,你留在世上的会是什么?



近日,

一场集体“葬礼”在成都七中万达学校的

体育馆里举行,

54名初一学生静静地躺在地板上,

体验着“死亡”地滋味。


20分钟的体验“死亡”之后是重生,

当再次面临这个世界时,

不少学生留下眼泪...






“死亡”突然降临

来不及好好说句再见



在学校的体育馆里,身穿校服的学生蒙住了双眼,静静地躺在地板上,放慢了呼吸……悲伤的音乐环绕着整个体育馆,这是一场集体的“葬礼”。


20分钟后,音乐声停止,所有人缓缓站来,唯有泪水挂在脸庞。体验了“死亡”,学生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


“生命要是可以重来一次,我一定要做妈妈的乖女儿”


“一生只有活出了精彩,活出了自己,一切想做的事情都做好了,人生才不会留下遗憾”……


面对“死亡”,12岁的王子懿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人生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用来完善自己的,人生就是不断地战斗”,


他告诉记者,在“死去”的时间,自己最后悔地便是没有好好珍惜过去,


“我做得不够好,比如上课不认真,也不怎么听父母地话”,


说起自己的不足,他红了眼眶,直言在以后的日子,将改掉自己不足,努力奋斗,让人生不留遗憾。


同样获得“重生”地江俊玮在自己墓志铭上写下的却是对父母的愧疚,12岁的年纪正处在叛逆期,与不少孩子一样,父母面前的叛逆是家常便饭,


“当死亡来临时,我有过恐惧但更多的是对父母的愧疚 ”,


江俊玮称,自己的脾气不好,回想起过去自己在父母面前闹别扭的场景,后悔不已。


“我想对爸爸妈妈说声对不起,请原谅我过去的叛逆,以后我会变得更好”。



生命是厚重的礼物

它无法重来,它也不需要重来



记者了解到,让学生体验“死亡”,并写下墓志铭实际上属于学校德育大课堂的一项,据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易姜琳介绍,整个课程的设置长达1个半小时,20分钟的“死亡”体验,仅仅是其中一项。


“在课程一开始,我们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从中感受生命的美好与顽强,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份厚重的礼物”,


她告诉记者,课程以“向死而生”为主体,通过对生命的阐释,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生命没有早知道,活在当下,珍惜当下”。


面对仅有一次的生命,该如何过好这一生?


易姜琳告诉记者,在学生体验“死亡”后,更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敬畏生命,


“死并不可怕,它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有限的生命里去体验生命的美好,珍惜眼前,把握现在的同时,也要学会弥补过去的不足,为将来进行规划,让人生不留遗憾”。


学校学工部孙履震主任介绍到,学校正在进一步开发适合高中学段学生特点的死亡教育课程,力求尽快实现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死亡教育的全覆盖。



教育专家:

知死而生,珍惜生命更要敬畏生命



在不少家长忌讳谈“死”,七中万达却大胆让学生写下墓志铭体验“死亡”这一举措,在成都市教科院基教所所长曹璇看来,这是大胆又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教学。


她表示,学校让学生体验“死亡”同时写下墓志铭的活动,实际上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自己这一生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又或者是想给世人留下一个怎样的印象,起到重要的重用。


曹璇告诉记者,类似的课程最终的落脚点应为积极正能量的引导,


“对死亡有思考,才能更好的认知生命的价值,同时,从长远的角度而言,学生通过课程体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关注等,同时学会敬畏并珍惜生命”。


来源:成都商报    编辑:大汝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粉丝2 阅读112 回复0